奶牛養(yǎng)殖技術六點
來源:中國養(yǎng)殖網 編輯:佚名 更新于:2016-1-11 閱讀:
一、先進的秸稈加工技術 南京周公草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當地充沛的稻草、玉米秸稈秸稈資源加工高科技飼草飼料周公草替代羊草、青貯。周公草的品質優(yōu)于羊草,營養(yǎng)價值高,易于奶牛吸收,且經過嚴格的消毒滅菌,破壞了牧草可能的農藥殘留,加工成本遠低于羊草和制作青貯,。使用周公草后,牛奶的乳脂率、乳蛋白均能有所提高,奶牛的質量有了保證。
二、犢牛斷奶科學合理的時間 在現代化的奶牛場,犢牛斷奶時間一般掌握在8周齡,即2月齡內,采取早期斷奶的一般在6周齡斷奶。國內一般場(戶)常見的是3月齡斷奶。我市鑫星養(yǎng)殖場犢牛斷奶時間為50日齡,和先進水平相差8天,其他場多見3月齡斷奶。有些養(yǎng)殖戶一直錯誤的認為給犢牛喂奶總是比喂開口料更有營養(yǎng)。應該按照科學的方法,施行早期吃顆粒飼料,早期斷奶,提高瘤胃能力。
三、對后備牛進行合理分群 后備牛的分群,根據管理需要的不同以及具體的后備牛牛舍等條件,有多種分群策略。國內一般按犢牛、育成牛、青年牛來分,我市先進牧場也是這樣分群,小區(qū)式管理的養(yǎng)殖戶只將產奶牛和其他所有牛群分開,與國外的分組差距在于,我們的管理理念和飼養(yǎng)管理程序的不細,特別是缺乏對配種階段育成牛的單獨分群,各階段牛生長指標參數不明確(體重、體長等)。對后備牛進行合理分群,使牛群進一步細化管理,更有針對性,更科學。
四、建立健全各生產階段的數據記錄 不少牛場缺少奶牛生產數據記錄,只有一些鮮奶銷售記錄和飼料使用記錄。牧場缺少管理數據、缺少管理量化參數。做好生產記錄是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,奶牛飼養(yǎng)的目的是提高經濟效益,要想提高效益,就要提高產奶量,能度量,才能管理,能管理,才能提高。沒有數據,就無從談起管理,管理源自數據。
五、美國奶牛養(yǎng)殖先進技術借鑒 (1)現代奶牛育種與繁殖技術。美國建立了完善的奶牛育種體系,并設有專門的科研機構。具體措施有3條:注冊登記,建立檔案;性能測定,體型分級;公牛的后裔測定。 牛場聘有常年技術顧問,根據奶牛產奶和生理變化及時調整日糧配方。 (2)現代扔牛場糞污處理與環(huán)境保護技術。奶牛飼養(yǎng)管理中的糞污處理是一個世界性的環(huán)境保護難題。美國政府對此十分重視,并出臺了《動物飼養(yǎng)環(huán)境保護法》。按照450kg為一個動物單位標準計算,大于1 000個動物標準單位的牛場就必須得到政府污染物排放許可;小于1 000個動物標準的要執(zhí)行地方性標準。
六、推廣應用其他先進技術 例如:DHI報告的分析應用(即奶牛牛群改良數據分析)、體況評分、TMR日糧濱州篩的應用、糞便分析篩的應用、奶牛場管理軟件,同期發(fā)情和排卵技術的應用、管理者的水平等等這些技術的應用,可以大大提高奶牛的飼養(yǎng)管理水平。
上篇:
下篇: